文化与品牌
铁建艺苑

“铁建人”过冬

来源:本站原创  作者:陈亚楠   时间:2023-12-21 【字体:

深冬某日,预报说有大雪。晨起,冷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,午后时分,窗外忽然放晴,只见片片雪花悠然飘落,明晃晃的,俨然是个冰雪琉璃的世界。

“下雪了,每年这时候都下大雪吗?”我紧盯着窗外,不禁发问。

同事回:“今年的雪格外大!”我沉思片刻,不觉发笑,眼前的风景已相熟了三十多年,怎会“明知故问”。

细细回想,我已经十多年没有领略过北方的冬天。

2013年,我毕业后加入了中铁十四局,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长江以南的湖北省恩施州。秦岭以一己之力,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,形成了强烈的南北差异。所以,在南方很少能看到银装素裹的冬景。

我在湖北工作了七年,从恩施辗转到荆州,从修公路到建铁路。在长江中下游沿岸,冬天的雨令人印象深刻。冷雨霏霏,连续下个三天三夜也很常见,高湿度与低温结合,让我们一众北方人难以适应。所以,工地取暖也是用尽奇招。

在空调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取暖都靠“土办法”。2013年冬天,我所在的利万高速项目迎来了进场后的第一个寒潮,眼看着天越来越冷,同事们说起话来都牙齿打颤。这时,项目部给每个工区安装了回风炉。回风炉外表像餐桌,引燃后能加热一整天,布设在屋内的管道都散发热量。村里家家户户都用它,不仅可以取暖,还能做饭、烧水。有了这个好物件,大家吃饭、办公都围坐一起,很是温馨热闹。

除了屋内取暖,项目部还给户外跑工地的同事配备了军大衣。那时节,每个人都是绿色军大衣加红色安全帽的标配。

今年冬天,“军大衣”在网上爆火出圈,也拨动了我的“军大衣”心弦。工作这些年,走过三个工地,每到天寒地冻时,项目部都会给大家购置军大衣。随着社会进步,军大衣升级为更加轻便的防寒服、冲锋衣,还增加了手套、耳罩等防寒小物件,食堂也会根据节气熬羊汤、包水饺给大家御寒。

不仅人要保暖,我们的工地也要保暖。记得2016年,正是浩吉铁路施工大干的高峰期。临近年底,气温骤降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,我们给每一座浇筑好的结构物盖上了“被子”,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,让墩柱能够“温暖过冬”。虽然过程繁琐,但是等到来年油菜花开,银灿灿的墩柱群光洁锃亮,伫立花海,那份荣誉感油然而生。

如今,工地过冬有了更多智能化的技术手段。在公司武松高速建设工地,智慧梁场的生产线集生产、养护为一体,生产出的预制梁能够立刻转移至蒸养仓,这就相当于给预制梁做“汗蒸”。在我们雄商高铁建设工地,墩柱的被子换成了更加轻便、保暖的新材料。看着不断进步的过冬举措,作为企业一员,我的心里也跟着热乎起来。

无论何时、何地,那份暖意未曾改变。

【编辑:游凯】